玩电是打不过, 还是没必要打? 海外纷纷放缓禁油令
- 2025-07-12 22:42:56
- 584
近日,本田计划取消为美国市场开发的大型纯电SUV,将研发力量转移到混动车上,外界推测为美国政府近日突然提前取消了对纯电车的减税政策,本田因缺少政策支持而决定及时止损。
无独有偶,在政策上放缓了对电动车优待的地区,其实除了美国以外,欧盟早在2023年就撤回了早前“2035年后禁售燃油汽车”的禁令,2035年后欧洲地区仍可销售燃油车。
而除了国家层面以外,近年很多海外车企整体对纯电车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奥迪原计划2026年停止燃油车研发,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但来到了2025年,奥迪又宣布撤回早前的燃油禁令,继续研发内燃机和豪华纯油车平台。
*奔驰在2021年就宣布了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但在今年奥迪反悔之后,也跟着撤销了燃油禁令。其实在全面撤销燃油禁令之前,奔驰或为了试探高端市场对电的态度,在AMG C63上换装了小排量插混却惨遭口碑滑铁卢,然后又宣布下一代C63将回归大排量引擎。
*本田原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7款主力在美国销售的纯电车,并且计划投入10万亿日元的纯电车研发预算,而在今年5月就宣布纯电研发预算缩减到7万亿日元。但整个车企层面暂无正式的燃油车禁令,顶多是因为排放政策限制(例如我国的双积分政策,欧盟碳排放政策)而在部分地区计划停售纯燃油车。
*丰田可谓是其中的大刺头了,手握全球卖得最多的混动系统THS,也一直研发氢能源和固态电池,不但从未发表过燃油禁令,丰田章男本人近年还多次在公开场合炮轰纯电车是假环保。而实际行动上,丰田推迟了福冈电池工厂的落地计划。
是打不过吗?
从整体产业来讲,起码目前不是,新能源车相关的产业链规模不及我们,但在海外的整体销量自主品牌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虽然整体数据编辑并无渠道得知,但宁德时代的数据也可以做典型例子,2025两会期间,宁德时代人大代表在会上公布: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总装机量连续8年位列世界第一,2024年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7.8%。甚至目前在欧洲也有两间电池工厂,这明显是海外任何一家电池供应商都望尘莫及的成绩......至少目前在销量上是。而在车企层面,以我国出口新能源车最多的比亚迪为例,其动力电池和很多部件都能自产自足,无需外采,借此来将生产成本进一步压缩。
而比亚迪,名爵,奇瑞等自主品牌,虽然在欧洲本土的销量占比还只是一小部分,目前远远不及大众ID系列在欧洲的销量,但每年都在大幅上涨。
真有“打不过”的趋势吗?那就出台政策保护当地企业了;欧盟在2024年推出了【新电池法】,其中要求新能源车报废时电池必须运回生产国。还有逐渐提高进口到欧盟的电车关税,矛头明显就直指我国出口电车。
顺便补充下,其实这类针对政策在史上并不罕见,当年日系车就被很多国家针对过,例如韩国在60年代直接禁止日本车整车进口,后来才逐渐放宽。上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时,美国为了减轻更为省油的日系车对本土车企的冲击,而逼迫日方签署“自愿出口限制”,来保护美国本土车企,而本田和丰田旗下的讴歌和雷克萨斯,当年成立并在美国建厂很大程度也是受这项政策所逼。
不想打?
也有可能,虽然新能源车的各方面很契合我们的用车场景,但不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如此,在一些地广人稀或极其寒冷的地区,例如瑞典,俄罗斯,中东地区,非洲等等,很多基建都不完善,更别说铺设充电桩了,而且有些极寒地区使用也不利于电池寿命,起码现在的电池技术是。相信在这类细分市场,未来的很多年里电还是无法完全替代油,有需求就有市场,车厂自然也不会放弃。
总结
究竟海外品牌在电动化上是打不过还是不想打?我们很难通过这些事实去判断,但至少是两样都有。海外政策退坡,最典型的就是美国近期“反电复油”,传统车企也面临技术研发带来的利润阵痛,且有些地区消费者对燃油机还是刚需。种种因素堆叠下,让海外车企“打不过”也“不想打”,纷纷放缓禁油令。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电动化的加入肯定是未来,但未来的形式如何?是油电混动,还是电池技术完全克服了补能时间和耐寒能力全面淘汰内燃机?这我们就不得而至,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未来10年内是的主流还是油电共存。
- 上一篇:字节跳动公布核心人才观
- 下一篇:面瘫哥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