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 香港没有虚拟资产, 只有数字资产
- 2025-07-23 09:03:39
- 572
香港,再无虚拟资产!
今年6月,香港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其中将“虚拟资产”正式更正为“数字资产”。
我们认为,相较于聚焦链上原生资产的“虚拟资产”,“数字资产”概念更具包容性,既涵盖加密货币、稳定币等数字原生资产,也包括黄金、债券、绿色能源等现实资产的代币化表达。
这种转变标志着香港监管层跳出了对区块链技术的工具性认知,转而将其视为推动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香港的愿景是“在可控风险的环境下让创新蓬勃发展,并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实质效益”。
这一表述与2022年首份政策宣言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政策框架更多聚焦交易平台合规性,而2.0版本则明确将数字资产定位为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桥梁。
政策提出要将政府债券代币化发行常规化,并探索黄金、大宗商品等实物资产的链上映射,这种从“试验验证”到“常态机制”的转变,预示着香港正尝试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传统资产与数字资产的边界。
站在国际视角来看,这一术语调整也体现了香港主动对接全球标准的战略意图。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美国SEC的功能监管思路,均采用“数字资产”作为核心表述。香港通过术语统一,不仅消除了与国际监管体系的认知偏差,更为未来参与全球数字资产规则制定奠定了基础。
下月即将生效的《稳定币条例》,是香港数字资产监管体系的核心一环,该条例确立了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要求发行人维持 100%高流动性储备资产(如现金或短期国债),并强制实施投资者资产隔离与无附加条件赎回机制。
这一制度设计使香港成为亚太地区首个实现稳定币制度化监管的市场,其监管强度甚至超越美国《GENIUS法案》,后者虽要求足额储备,但未明确规定储备资产类型及赎回时限。
市场对政策确定性的反应迅速而热烈,据悉,已有50余家机构提交稳定币牌照申请,包括京东币链、蚂蚁国际等科技巨头,以及渣打银行、汇丰等传统金融机构。
值得关注的是,申请机构中约半数为支付机构,这反映出市场对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场景的强烈预期。
稳定币的合规化不仅是金融工具创新,更是货币形态的历史性突破。正如肖风所言,香港的制度设计让稳定币从“技术人的俱乐部协议”进化为“兼具法定属性与技术属性的基础设施货币”。
通过将稳定币纳入持牌体系,香港构建了传统法币体系与数字资产世界的可信接口,这对离岸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未来若推出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将为跨境贸易结算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此番最新政策宣言的发布,香港也同步提出建设全球数字资产中心的战略,通过“LEAP”框架实现制度闭环。
政策宣言2.0提出构建“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统一监管框架,将数字资产交易所、稳定币发行人、托管服务商等纳入全链条监管。香港证监会将作为数字资产交易和托管服务的主要监管机构,金管局则负责银行参与数字资产活动的合规审查,这种分工既避免了监管空白,又确保了风险穿透。
针对现实资产代币化(RWA),政策明确由财库局牵头检讨法律框架,解决智能合约法律效力、资产登记等核心问题,为债券、房地产等资产上链扫清障碍。
我们观察发现,在全球数字资产竞争版图中,香港的制度设计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
相较于美国的“联邦—州”双层监管体系,香港通过统一发牌制度避免了监管套利;对比欧盟 MiCA的严苛准入门槛,香港更注重平衡创新与风险,允许科技公司通过合规路径参与市场。新加坡虽在稳定币监管上采取稳健策略,但其框架仅覆盖单一货币稳定币,而香港已前瞻性地布局多币种锚定机制,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预留了政策空间。
这种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市场动能。
截至7月,香港持牌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日均交易量突破5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300%;代币化政府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溢价达15%,吸引了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办公室等长期资金入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稳定币与RWA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蚂蚁数科与协鑫能科合作的光伏资产RWA项目,通过稳定币结算实现了秒级收益分配,资金流转效率大幅提升。
虽然香港以提升数字资产战略定位,同时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但仍需应对多重挑战。
安全合规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数字资产托管的安全性、跨链互操作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香港证监会计划出台的托管服务独立运营要求,将对机构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市场层面,稳定币的大规模应用可能加剧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自主性,将考验监管智慧。
此外,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政策提出加强高校与业界合作,但区块链开发、合规审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很大。
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香港的数字资产战略本质上是一场金融范式革命。
当稳定币成为跨境支付的“高速公路”,当现实资产通过代币化获得全球流动性,香港能否在这场变革中保持领先,取决于其能否持续提供“法律保障、监管确定性、市场吸引力”三位一体的制度环境。
正如政策宣言所揭示的,香港的目标已升级为“全球标准制定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策执行力,更需要在技术创新、生态协同、国际协作等层面的持续突破。
- 上一篇:马頔给北京孩子争光了
- 下一篇:杜淳妻子晒整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