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数字经济版图: 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夯实人才根基

  • 2025-07-10 03:45:27
  • 233

飞象网讯(简之/文)7月3日,以“智领消费新体验·驾驭合规新边界”为主题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数字消费创新与合规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的300余位嘉宾,就人工智能与数字消费的创新融合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在致辞中强调,北京正加速推进数字消费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引导与生态共建,释放数字消费新潜力。论坛现场,北京市为第四批36家“北京市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授牌,覆盖商业综合体、文旅景区、通信服务等领域,标志着北京“全域覆盖、全时响应、全链协同”的信息消费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数字商务研究院副院长张建军发表题为《人工智能+数字消费新环境新趋势》的演讲,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赋能数字消费的过程中,面临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维护数据安全、满足智能时代对人才需求等诸多挑战。

隐私危机:当数据防线遭遇ai冲击

在ai重塑消费体验的同时,隐私泄露风险如影随形。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6起网络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中,两起直接涉及ai技术滥用:其中一起是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声音合成音频,另一起是利用“换脸”技术生成虚假视频。

这类侵权呈现三大特征:隐蔽性强——通过算法偷偷采集用户数据;传播广泛——在社交平台上产生指数级扩散;门槛降低——通过简单工具即可实施。这些特征令侵权行为更容易发生,使得公众人物与普通人都可能暴露在风险当中。

例如,湖南怀化的一条“35岁女子从28楼跳下”的虚假视频,就曾引发数万次转发。后来警方调查发现,这竟是有人利用ai平台的“悲剧模板”一键生成的谣言。类似的事件还有:上海姚某用ai编造企业使用过期原料,导致门店的营业额暴跌的事件。

除此之外,一些隐蔽的威胁是来自于系统性的数据泄露。例如,高校学生胡某入侵了学校的教务系统,盗取两万余条个人信息,通过ai程序批量发送包含不雅内容的短信,引发巨大的公愤。

在消费场景中的隐私漏洞,同样也是一个重灾区。我们时常会发现,身边的智能设备似乎在“监听”用户的对话,然后根据对话内容精准推送相关的广告。类似的例子还有,某些运动app甚至会收集超出必要范围的用户健康数据,引发用户不必要的担忧。

企业应用场景中,也面临数据管控失灵的风险。例如在2023年,某制造企业的员工因使用chatgpt优化代码,导致企业的机密信息永久留存于ai的训练集当中。在某些大模型平台上,同样出现类似的漏洞。在2025年7月,某大模型就因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被列入整改名单。

针对各种窥探用户隐私、危害数据安全的乱象,在治理过程中,需要构建起多维的防护体系。技术上,国家数据局2025年推动的可信数据空间试点,要求建立“参与主体可信任、数据来源可确认、合规使用可保障”的机制;法律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平台对ai内容有进行标识的义务。

同时,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挑战,我国已构建起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法规体系,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办法》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合规审计义务。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数工委主任王宇指出,企业需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合规体系,即“数据智能管理+合规风险评估+安全防护与治理”,通过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规则数字化,实现数据资产透明化管理。

人才危机:t型人才更受企业青睐

人工智能时代,尽管很多曾经属于人类的工作,会被算法与机器所取代,但人才短缺依然是这个时代首当其冲的问题。例如,当某电商平台引入ai选品系统后,采购团队就面临重组的现实选择:传统的采购专员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兼具供应链知识和算法调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便是在ai时代,这样的人才也不可或缺,因为他们既能理解商品周转率对现金流的影响,又能训练ai识别爆款商品的视觉特征。

还有更多类似的例子也表明,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人才需求结构。知乎党委副书记郭锦程就表示:数字消费领域正面临人才断层危机,传统的技能体系已无法适应ai驱动的消费新生态。

而更多这样的情况,正在成为2025年人才市场的缩影。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显示:ai岗位的供需比仅为0.5,也就意味着每两个职位中仅有一位合格的候选人。此外,懂得强化学习的专家型人才炙手可热,正在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数字商务研究部副院长张建军指出,智能时代,具有多维能力的“t型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

在垂直深度方面,t型人才拥有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比如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往往就需要5到15年的行业经验积淀。

在技术广度方面,t型人才是业务上的多面手。比如作为一个ai产品经理,就需要既懂业务痛点,又要懂得如何规划落地路径。

除此之外,t型人才还需要适应因角色转变带来的挑战,适应从经验输出者转变为ai训练师的角色转换过程,比如智能时代的律师,就需要将判例转化为法律大模型的训练素材。

正因为智能时代需要更多的t型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也面临着颠覆性的挑战。有咨询机构预测,未来全球有3亿的工作岗位将被ai所取代,而传统教育体系中培养“单项技能者”的模式正在崩塌。未来的教育必须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出跨界的人才。基于此种要求,跨学科培养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方式,比如医学院会增设算法伦理课,计算机专业将必修行业认知课程等等。

针对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的走俏同样印证了这种趋势:他们既需要精通机器学习,又要理解机器人机械结构对运动算法的影响。只有软硬件结合的“双栖人才”才可能成为产业的刚需。

为应对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挑战,论坛还发起了“共建数字消费职业人才标准与认证体系”倡议,提出四大原则与五大行动。其中,四大原则分别为:开放共赢、公平护航、专业立本、动态进化;五大行动则包含:精准画像→认证赋能→阶梯培养→质量把关→迭代升级,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能帮助用人单位在智能时代,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人才从“经验输出者”向“ai训练师”的定位转型,并通过持续学习机制来进行技术迭代,也为数字经济筑牢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