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视频越来越卷, 传统流量打法已经不管用了

  • 2025-07-27 22:39:03
  • 885

别再砸钱买短视频课、交学费给代运营了!真正决定流量的不是剪辑、镜头、节奏,而是你把短视频放在营销漏斗的哪一环。文章用一句“揭阳工厂裁员到只剩厂长”点破关键:平台要“唤醒兴趣”,你却硬塞“成交广告”,流量当然只剩三位数。搞懂“兴趣逻辑”与“搜索逻辑”的边界,把短视频当“钩子”而非“收割机”,才是AI洪流里低成本破局的第一步。

先聊个很常见的现象。

很多企业和个人,愿意花几千上万块报短视频培训课,课程听得热血沸腾,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流量密码。但一到实际操作,问题立马暴露:账号启动不了,内容发了没人看,还是干不过“玄学”。现实还得继续,业务也要推,于是转身把希望寄托在代运营身上。结果呢?往往也是失望大于惊喜。代运营做出来的效果和你自己摸索的其实差不了多少,最多偶尔出个小爆款,大部分内容播放量还是三位数徘徊,线索寥寥,反倒是广告电话络绎不绝。

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你没有流量?”

培训老师有一套说法,代运营也有一套解释,你自己可能也能总结出一堆原因。听起来都挺有道理——什么内容平淡、剪辑一般、节奏不对、镜头感差、跳出率高、完播率低等等。技术维度、执行细节,每个点都能拎出来讲半天。

但今天我想告诉你:这些看上去专业的原因,其实都不是核心问题。

真正决定你有没有流量的,是一件更底层的事——你理解对短视频的位置了吗?你想用它达成的目标,和平台本身的机制,是对得上的么?

这时候我们就得请出一个老朋友——营销漏斗模型。

别小看这个模型,它是把战略与战术对齐的底层地图。首先,你得搞清楚你要触达的客户是谁?在哪个场景下?你是准备从谁身上赚钱?然后呢,考虑这些人平时在哪出现,你该用什么方式精准找到他们,并一步步引导他们从“知道你”到“信任你”,最终掏钱买单。

这就是营销的底层路径。

按营销漏斗来看,客户从陌生到成交,至少要走六条路径:

发现潜在商机;

明确客户意向;

引导立项;

赢得信任;

商务洽谈;

完成成交。

每条路径都是环环相扣的,不能跳。你不能今天刚发现个客户,还没沟通几句就开始谈报价谈合作,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那短视频在这个模型里,处在哪一环?很明确,它属于第一条路径:发掘潜在商机。换句话说,它的任务不是为了成交,而是为了**“唤醒”那些还没意识到自己有需求的客户**。

所以,别再把短视频当成交利器了,它的使命是吸引,而不是闭环。成交要靠后面的路径一步步推进。

那怎么“唤醒”客户?

方式有两个:

客户主动找你。比如在百度、小红书、抖音搜索“自动装车设备”、“智能抛光机器人”,这种是搜索型流量,对应的是SEO/SEM/关键词优化。这部分流量少,但质量高。

客户无意识中刷到你。这是短视频平台的主场景——用户没啥目的,只是在信息流里刷刷内容,看到什么点开什么。这个时候,你的内容如果刚好击中了他的兴趣或者痛点,他才会被你吸引。

所以,在抖音、快手这类平台,关键词逻辑远不如“吸引逻辑”重要。平台更看重你能不能唤醒兴趣、激发停留,而不是你是不是个解决方案提供商。

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把短视频做成产品宣传片,一上来就“我们是谁、我们干啥、我们的客户有哪些”,这等于是拿路径3、路径4的内容,试图硬塞进路径1的客户眼里,注定无效。

来看两个案例:

文案A:“工厂用机器人怎么选?老板们选对了吗?”

文案B:“揭阳某工厂80人裁到只剩厂长一个,全靠一台抛光机器人。”

哪个更容易出爆款?毫无疑问,是后者。为什么?前者面向的是已经有购买意向的人,内容很专业,但一上来就把大部分无关用户筛掉了。它对得上的目标客户本来就不多。而后者,则是在唤醒那些还没意识到自己需要机器人的潜在人群,体量大得多,自然也更容易爆。

所以别再纠结剪辑、画质、表达力这些细节了,如果你的视频压根就设定了错误的受众状态,再完美的执行也救不了流量。

短视频是兴趣驱动型平台。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推销,而是唤醒;不是输出解决方案,而是让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是讲你多牛,而是讲客户的困惑你早就解决过了。

这才是从路径1到路径2的真正逻辑。

你会发现,那些越牛的人,越难做爆款。因为他们喜欢谈认知、谈感悟,跳过了用户最初的兴趣阶段。而真正流量做得好的人,往往更愿意反复去讲基础,去把“用户还没意识到的东西”讲清楚。

所以啊,别把短视频运营当成收割工具,它永远只是营销漏斗里的第一步。离开战略谈战术,一切执行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