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中国CEO: 这场竞争已经变得不理性

  • 2025-07-22 05:49:48
  • 329

中国汽车市场的战火从未平息,但如今卷的不只是价格,还有节奏和未来。曾经习惯稳坐钓鱼台的大众汽车,如今也坐不住了。面对上百家新能源品牌拼杀的残酷战场,这家老牌巨头决定不再做观望者,而是全面换打法,在中国市场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翻身仗。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贝瑞德的一句直白让外界重新审视中国车市的现状:“这场竞争已经变得不理性。”在他看来,哪怕眼前销量光鲜,但多数新品牌还未找到稳定盈利路径,价格战只能是饮鸩止渴。大众不会跟进打折,而是用成熟的燃油车业务“输血”给电动化转型,凭借长期积累的成本控制与规模优势,为持久战做好准备。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简单地“电动化”旧有产品,而是围绕中国市场重新构建底层逻辑。首先是平台策略的全面更新:2025年将推出首批本土开发的电动车,2026年和2027年则分别启用CMP与CSP两大新平台——专为中国量身定制,目标就是压低成本、快速更新、灵活适配本地需求。

而MEB平台并未被淘汰,而是演化升级。引入磷酸铁锂电池,重构电子架构,2025年起搭载L3级智能驾驶功能,甚至为2027年第二代架构埋下伏笔。对大众来说,这是一场从平台到架构的深度再造,不是赶风口,而是补短板、谋长远。

在价格敏感型市场的补位方面,大众同样做足准备。尽管目前在12万元以下纯电车领域缺位,但旗下捷达品牌早已为此布局。2026年捷达电动车将正式亮相,成为大众破局“入门级电动车”的主力军,既保留品牌调性,又扛起价格大旗。

软件能力的重构是大众另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Cariad中国团队已转型为高比重程序员构成的软件公司,不再只是传统车厂中的“附属部门”,而是真正具备独立开发能力的技术中枢。第一代软件平台将于2025年上线,第二代计划在2027年推出,全力接入高阶智驾功能。

传统大厂的转身并不容易,但大众正在加快速度。国产车型的开发周期已经缩短至24个月,逼得欧洲总部也从四年压缩到三年。全球协同也逐步推进,中、美、德三地的智能化研发互为支点:与小鹏、地平线联手打磨本土化智能方案,同时与Rivian合作切入北美新能源高端市场。

在中国这片全球最内卷的汽车战场,大众不再回避。不卷价格,但在效率、平台和研发节奏上全面提速。这家老牌车企的姿态已然发生转变,它不想再被时代推着走,而是重新掌控方向盘。电动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大众,这次是真的准备好了。